新书 | 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
●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
●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
●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
要认识现代中国,至少须回答以上问题。
这些问题不解释清楚,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历史正当性,及其在西方历史经验基础上所建构的国际政治话语中的合法性,便会受到质疑。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
本书作者李怀印,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博士,美国徳克萨斯大学奧斯汀分校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2015—2021)。长期从事近现代中国经济、社会与政治问题的研究和教学,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主要论著有《重构近代中国》《乡村中国纪事》《华北村治》,主编两套大型丛书:“中国社会主义和改革道路的再思考”丛书、“当代中国史研究”丛书。
——仲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陈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吴重庆(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李里峰(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
视野宏大:中国的国家转型,是近世以来全球范围的国家形成过程的一部分;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轨迹和动力,也必须置于世界史的视角下加以认识。在全球化视野下审视近代中国的历程,不仅能更清晰了解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轨迹和动力,更能认知到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路径。
因此,本书始终以西方及其他非西方社会的历史经验为参照,观察外部各种力量的冲击与内部各种因素的交相作用,如何决定中国的国家转型在各阶段的走向和进展,从而识别国家形成的中国道路。
全书从全球史视野出发,将近世中国的国家转型置于世界近代史的视角下加以认识和照察,立足于对中国历史的深层次理解,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中国现代主权国家形成的独特性。
时间跨度长:中国的近现代史,换句话说,是中国朝向一个现代主权国家转型的历史。这一历史的时间跨度和涵盖范围,远远超出了过去以革命或现代化为主叙事的历史书写。
因此,在时间跨度上,本书对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做了全面论述,打破了国内外中国史学界所习惯的古代与近代、近代与现代之间的分期藩篱,把延续数个世纪的中国国家转型历史作为一个既有不同环节又前后贯通的完整过程。
新见迭出:本书对影响现代中国形成的地缘政治、族群关系、传统治理等问题的研究,对东亚传统秩序、现代主权国家理论的剖析,对欧洲中心论及革命和现代化叙事方式的反思,均有独到的见解。
比如,不同于传统的屈辱史叙事,晚清的近代化在某些程度和领域上是成功的,它避免了边疆的分离,在边疆地区的国家政权建设以及内地的移民同化,使得各族精英的共同国家观念得以形成。
作者对军阀时期国家分裂与统一的财政基础的颇具洞见的分析,则让人相信,有关国家建造的历史社会学理论确可应用于二十世纪的中国。
而作者对南京国民党政权和共产党革命的分析则揭示了国家走向统一和集中的不同路径。
作者认为,目前的世界格局促使研究者从近年来社会文化史的细微研究中再次抬头,欲重新认识现代中国,有必要从过去宏大历史叙事的窠臼及“碎片化”的泥潭里解放出来,重新审视现代中国和中国革命诸多宏大问题。
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用了“宏观历史”的研究路径,努力挣脱宏大历史叙事的空疏化与日常历史叙事的碎片化,以综合的视角将诸多微观研究升华为宏观考量,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解析结构。
所谓宏观历史或大历史,它既不同于专门史,也不同于通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史、军事史、外交史等等专门史,各有自己的一套问题意识和概念体系,彼此之间界限分明,治专门史者也很少“跨界”做研究;而通史又面面俱到,无所不包,其分期又受既有的学科体系的约束。
本书所采用的大历史路径,则有其独特的综合视角,即有选择地聚焦于地缘战略、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三个关键变项,强调从这三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之中,探寻各个时期国家建构的轨迹。
正如《二十世纪中国》评价:“在诸多历史学家中间,李怀印的近著代表了一种分析架构上的突破。”作者在丰富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国家如何动员财力支撑战争、巩固政权。通过中国与早期近代欧洲的比较,此书彰显了民国早期自下而上的国家形成过程。
就目前学术界业已提出的跟现代中国国家的历史起源和可持续性相关的各种议题和认识,本书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客观的解读。
在如今全球化浪潮的情境下,探寻现代中国的前行之路,如何以史为鉴建立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认识中国国家转型的逻辑本质和独特路径,维持中国既大且强又充满发展的韧性与惯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而本书站在新千年的全球地缘政治的高度,重新探求对今日中国历史认识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思考当代中国国家发展和转型等深层问题。
书中的最后一章,还展望了21世纪,指出中国的国家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强调只有在今后数十年内成功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历时数世纪的国家转型才得以完成。
本书所涉及的范围和时间跨度如此之广,但书中论点皆有扎实的文献史料和数据图表作为支撑。
作者充分利用大量原始档案、私人回忆以及官方出版物,包括过去几十年来,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军政制度和财政经济的大批档案资料,以及各个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著述;与此同时,也包括中西学术界出版的大量跟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财政、军事制度和人物思想相关的研究成果。
书中所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均已一一注明。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图书的装帧设计与图书内容非常契合。封面主要用了两幅图:
●《乾隆南巡图》苏州局部,反映东南财税对大一统国家的作用;
●《乾隆西征图》,反映西北边疆的平定奠定了中国现代国家的基本版图。
同时,正是东南充足的财税为西北用兵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经济支撑。
当代中国的变化,是与近代中国贯通的。深读《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不仅会加深对近代中国的认识,也能更加理解当代中国。欲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不要错过这本精彩著作。
新书福利
附文字“一部不容错过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分享本条推送至朋友圈,截图发送至后台,将有机会获得图书名额三位。
即日起至2月25日12:00,均可参与。
— end —
文 | 走走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yujiang579